近年来,河南省鹤壁市把交通运输结构的优化调整,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撬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点。当地以政策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向着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笃定前行,其探索形成的实践路径,为同类地区推进相关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污染制约发展,结构调整刻不容缓
鹤壁市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曾因煤而兴,却也饱受资源型城市通病的困扰。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交通运输结构不合理等结构性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公路运输占鹤壁市货物运输的主导地位,电力、矿石采选与加工等大宗物料运输行业运输量大,国道107、国道342和京港澳高速穿城而过,国控站点周边车流量密集。经评估,107国道过往车辆排放的尾气和扬尘对鹤壁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影响显著。PM2.5源解析表明,移动源对鹤壁市环境空气质量PM2.5影响占比较高,在夏季约为25%—35%,秋冬季污染加重时最高可达53%,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和主要来源。
“移动源污染已经成为影响鹤壁市空气质量的关键因素,推进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刻不容缓。”鹤壁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雷说。
多措并举,强化政策引领推动转型
面对当前严峻的污染治理形势,鹤壁市坚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在强化政策引领与统筹协调的同时,全面推进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
出台奖补政策,推动新能源车辆替代。鹤壁市出台纯电动重型卡车更新替代资金奖补办法,筹集财政资金6200万元,对首次登记注册的纯电动重型牵引、搅拌、自卸、市政环卫车辆给予奖补。积极推动公共领域新能源车替代。目前,鹤壁市公交车和在城市建成区通行的新能源水泥罐车60辆、新能源网约出租车587辆、新能源物流配送车209辆等车辆已实现新能源全覆盖。
实施精准管控,优化运输时段与路线。实施“阳光运输”,鼓励工业企业每天8时至22时进行物料运输,其他时段禁止物料运输(新能源汽车、管廊运输、火车运输不受影响),平均每日减少夜间运输车辆4000辆(次),氮氧化物日均值降低约16%。重新划定主城区管控区域,加强主城区货运管控,中重型柴油货车禁止进入主城区管控区域。实施城区南部(G342)重型货车临时绕行,减少城区交通污染。
加大执法力度,严管柴油货车。鹤壁市公安交警、交通运输等部门在主要道路设置卡点,对重型运输车辆超限超载、抛洒滴漏、违规运输等行为进行重点检查和夜查。开展重型柴油货车尾气处理装置专项执法检查,将违法行为纳入黑名单管理。
调整产业结构,倒逼运输升级。针对传统行业企业强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出企业达到绩效分级B级及以上绩效等级,实现100%清洁运输后,经验收可恢复生产。鹤壁市停产整治的矿石采选与加工行业企业,部分达到要求的企业已恢复生产,其购置更新新能源重型货车500余辆,实现了100%清洁运输。
提升重点行业清洁运输比例。通过严格用车大户清洁运输管理、完善充换电设施布局建设、鼓励创新商业运营模式等措施,全面提升重点行业清洁运输比例。目前,在产重点企业清洁运输比例已达到100%。
污染减排,运输结构升级成效明显
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鹤壁市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
柴油货车运输量持续减少,新能源货车运输不断提升。新增纯电动重卡1013辆,重卡运输量76.41万辆(次),其中新能源56.59万辆次,重柴19.82万辆(次),新能源重卡运输占比达74.06%;同比去年新能源重卡运输量1845辆(次),新能源运输比例上升305倍。
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截至目前,鹤壁市氮氧化物累计平均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8%。
尽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鹤壁市在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方面仍面临挑战。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仍需持续推进,重型柴油货车新能源替代比例有待提高,重型柴油货车治理、非道路移动机械新能源替代及公共领域环卫车辆新能源替代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根据总体规划部署,鹤壁市将把移动源污染治理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车、路、油”全面管控。持续推进工业企业清洁运输比例提升和新能源车辆替代。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机动车尾气超标、破坏污染控制装置等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加快推进国道107京港线鹤壁境改线工程实施,减轻交通运输结构污染压力。
“我们将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持续深化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为鹤壁市的蓝天白云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李雷说。
来源 | 河南环境
提供环境新闻线索
环境新闻线索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