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牛羊正稳步出栏,这两年担心省内市场饱和,我们提前到山东、西藏等地市场联系了一些买家,目前交易额达到了886.75万元。”10月16日,望着草原上撒欢的牦牛,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吉尔孟乡长洛藏多吉笑着对记者说,吉尔孟乡是一个典型的牧业乡,畜牧养殖作为全乡生产生活和富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在牛羊出栏前就得做好相关工作。
吉尔孟乡牦牛养殖基地。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丁玉梅 摄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我们乡是距离刚察县城最远的一个乡镇,畜牧产业规模小,散养居多,牧民挣不上啥钱。”洛藏多吉说,新征程上,吉尔孟乡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为契机,发展特色产业,他们想了很多招!
今年,吉尔孟乡鼓励乡上养殖户投身牛羊肉的初加工,便是其中一招。“原先,咱的牛羊卖给经纪人,一斤只有20多元钱,刨去成本几乎挣不到钱。但是,开牛羊肉铺就不一样,成本降下来了,利润提高了……”不久前,洛藏多吉组织乡上的养殖大户,聚在一起谈想法、理思路,还动员大家投身初加工行业。这样做养殖户不仅能增收,还能提高其他牧户的牛羊出栏量。
吉尔孟乡牦牛养殖基地。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丁玉梅摄
“不瞒乡长,我们也有这样的打算,但是大家一没渠道,二没那么多资金,想干也不敢干。”当时听到洛藏多吉的话,不少养殖大户也说出各自的顾虑。
“资金方面我们与村‘两委’商议后决定,可以拿出一部分村集体资金来当做互助金。市场行情如何大家可以咨询赵俊英,他在平安的铺子,去年一年挣了70多万元。”洛藏多吉的话音落下,激起一番更为热烈的讨论。
洛藏多吉抬手示意静一静,议论声暂歇,他直接补充道:“县上也出台了相关的鼓励政策,在刚察县域外开设的以经营刚察青海湖牦牛藏羊肉为主的各类直营店(直销点)、火锅店、烧烤店、体验店可享受最高32.3万元补贴奖励。”
尕藏卓玛忙着加工炒面。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丁玉梅摄
随后,乡政府工作人员将刚察县出台的《刚察县县域外开设牛羊肉直营店(直销点)补贴及奖励办法(试行)》宣传册,分发到各养殖户的手上。
“从牧民变个体户,政府是实实在在地替咱老百姓谋划呢!”日芒村村民达日杰浏览着宣传册内容,心里也有了打算。2022年,他承包了村里的藏羊规模化养殖基地,加上自家现有的羊,一共有1700余只,手头资金凑一凑也能开个肉铺。
“老赵,你给我说说,开肉铺到底行不行?”简易的动员会结束当天,达日杰便拿着宣传册,来到环仓贡麻村找到赵俊英,开口直奔主题。
“政府鼓励咱干,那肯定错不了。”赵俊英笑着分析道,肉铺最重要的是肉的品质,只要品质好顾客肯定会认可。别的不说,咱乡上的草原,是获得了有机认证的,无污染无添加。再说通过了县上的申请,可以统一挂青海湖刚察藏羊的牌子……
赵俊英的屠宰厂已申办好,他忙着将厂子建起来。乡上统一检疫后,村里养殖户可在他的屠宰厂屠宰,这样一来成本会降很多。一个个好政策摆出来,达日杰心满意足地离开赵俊英家,对于开肉铺心里有了更多的盘算。
吉尔孟乡并不只盯着畜牧加工,而是选择各村因地制宜,让特色产业多点开花。
天气越来越冷,吉尔孟乡环仓贡麻村炒面加工坊内,村民尕藏卓玛一早开始忙碌起来。锅炉里的火越来越旺,厂房内都是炒青稞的香味。“我在这里上班,一年有2万多元的工资,离家近,工作轻松,挺舒心的!”
环仓贡麻村毗邻三州三县,周边牧民群众对炒面需求量大,本乡没有农牧民日常饮食所需炒面加工厂。今年年初,在乡政府的引导下,村里拿出30万元资金,注册成立了集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吉尔孟乡牧人农副食品加工店。
沿着315国道,来到吉尔孟乡牧人农副食品加工店,柜台上就剩了两袋炒面。“天气转冷,大家回到冬窝子,炒面需求量大了,得赶紧再生产一些!”尕藏卓玛开动石磨,一粒粒金黄青稞,很快被磨成粉,厂里最多的一天能生产1800多斤炒面。
在环仓贡麻村万头牦牛养殖基地,一排排整洁而宽敞的标准化养殖牛舍、羊舍已成型,牛羊欢快地吃着牧草,基地牛舍、兽医室、消毒间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棚圈边上停放着装料车等机械。
“我们乡的养殖基地陆续建成,产业强链延链补链的‘链’式效应不断激发,逐步构建起以市场为主导,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农牧业发展体系。”洛藏多吉说,随着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的不断深入,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吉尔孟乡有信心!(丁玉梅)
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
总监制: 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