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
您曾讲,中国古代旳诗歌是以书写情志为主的,而古人表达感发的方法有三:赋、比、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就从这里学起吧。
从前在中学时学习《诗经》,对《硕鼠》中赋、比、兴的例子印象很深。
今夜中秋,月圆之夜,学点其他的篇章。
偶然翻到《郑风》中的《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踰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踰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踰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这首诗是一个女子对她所爱之男子的叮咛告诫之词,她直接把内心的感情表达出来了,并没有假借什么外物。这种表现方法就是“赋”。
提到赋,就想起外婆90岁高龄中秋写的《菊赋》。具体内容已经记不住了,但其中的对仗和排比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先生曾涚:如果以为赋体的作品既然都是对事情的直接叙述,就必然缺少像“比”和“兴”那种以形象来感动人的力量和艺术性,那就有点片面了。实际上在儒家经典《周易》中,一些听觉的感受、历史的典故、假想的喻象,都属于“象”。这首《将仲子》中的“象”,就都是“事象”而不是“物象”,但是它同样传达了一份真纯的感情,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首句“将仲子兮”不过是这个女子对她所爱之男子的一个称呼,但仅仅四个字中就用了“将”和“兮”两个语气助词,充分表现了女子柔婉的口吻,这就已经借语气传达出一种感发。
小女子说:“仲子啊,你不要跳过我住处的里门,也不要折断我们种的杞树。”这里,尽管这女孩子说话的口气十分委婉,但所说的内容毕竟是连续的两个拒绝和否定,这也许会伤了对方的心。于是,她接着就来挽回了:“我哪里是舍不得那些东西啊,当然爱的是你!可是我怕被我的父母知道。”这是在肯定之后又一个委婉的拒绝和否定。可接着她又说:“你当然是我所怀念的,可父母的责备我也是害怕的呀!”又一个肯定,然后接一个否定。娇柔婉转地叙述,让仲子的心凉了又热,热了又凉;如坐过山车,跌宕起伏。但是,就在婉转来回的口气之中,小女子内心的感情已经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诗的第二、三段接着反复吟唱。
仲子啊,你不要跳过我住处的墙,也不要折断我们种的桑树,我哪里是舍不得那些东西啊,当然爱的是你!可是我怕被我的兄长知道。你当然是我所怀念的,可兄长的责备我也是害怕的呀!
仲子啊,你不要跳进我住处的园子,也不要折断我们种的檀树,我哪里是舍不得那些东西啊,当然爱的是你!可是我怕人言可畏。你当然是我所怀念的,可是别人的议论我也是害怕的呀!
这种形式和《硕鼠》一样属于重章叠句。可以看到,“赋”实在也是诗歌中一种很有用的表现方法,它并不需要借助草木鸟兽之类的外物,直接就能传达出内心的感发。也就是说,在感发的层次上,“赋”是即物即心的,它所写出的形象本身就是作者心中的情意。
这首诗和《硕鼠》的“赋”“比”“兴”都比较典型,其中形象和情意的关系是比较单纯的。但是仔细去品读《诗经》中的某些作品,区分“赋”“比”“兴”感觉就有点模糊,甚至有“兴而比”“比而兴”的模棱两可的感觉。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形象和情意的关系去慢慢体会,然后潜移默化,自然就形成了自己的判断。
今夜再读诗经《将仲子》篇,作者情意的感发在中秋之夜传递而来,使读者也心生感叹,思绪默默融入泠泠月华中。如这样的花样年华,这样的忐忑心思,不知何年何月已悄悄地溜走,无影无踪。
今夜月色正好。
只是,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