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筹货展会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我们这一代读书人》读后感(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30 11:32:35   浏览次数:1  发布人:7b65****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读完已久,一直没有动笔,似乎都有点记忆的模糊了。 这本书是季羡林季老回忆身边知识分子的一部小书,这里面人物涉及很多。有季老的老师,同学,民国和解放之初的文化名人和学者知识分子。由于人物众多,又不是大部头,所以每个人分配的空间就非常有限。可以理解这是季老平时写的散文随笔,并不是为这些高级知识分子著书立传,所以篇幅有限,深度有限。相比来说,个人感觉这本并不如上一本《私人史》。 不过总体来说,这本书出现

    读完已久,一直没有动笔,似乎都有点记忆的模糊了。

    这本书是季羡林季老回忆身边知识分子的一部小书,这里面人物涉及很多。有季老的老师,同学,民国和解放之初的文化名人和学者知识分子。由于人物众多,又不是大部头,所以每个人分配的空间就非常有限。可以理解这是季老平时写的散文随笔,并不是为这些高级知识分子著书立传,所以篇幅有限,深度有限。相比来说,个人感觉这本并不如上一本《私人史》。

    不过总体来说,这本书出现了很多耳熟能详的名字,包括季老在德国的老师们,民国的那些顶级知识分子,胡适,傅斯年,陈寅恪,赵元任等,还有老舍,沈从文,梁实秋这些大作家。这些短篇唯一比较好的地方是以小见大,不是各自文章主人公的传记,可能只是和季老的一些小事的回忆,就显得特别的亲切,拉近了大师们和普通老百姓的距离。

    本书还有一点感觉不太好的地方是,大多数文章都是季老晚年的回忆性文章,一大部分是“悼”字开头的,所以就显得特别庄重肃穆,增加了阅读的沉重感。而且很多都是对这人物的赞美之情,虽然是真心,难免就落于俗套,这么多文章集结在一起,这种相似感就更加的明显了,也许是季老写作此种回忆录的一种风格吧。

    总之作为小品文的话文笔不是重点,作为对大师们的了解深度又不太够,姑且翻翻,不要有大的期望。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7b65****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All Rights Reserved.